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弘扬“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和国 家机关工委、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活动自6月 中旬启动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考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集体酝酿研究,提出了推荐人选名单。活动组委会对推荐人选及其事迹材料进行汇总梳理,确定了 722名“最美奋斗者”候选人。
7月22日,“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组委会公布了722名“最美奋斗者”候选人信息,活动正式进入群众投票阶段。
在“最美奋斗者”候选人名单中,钱学森等数位航天科技工作者入围其中。中国航天科工贵州航天江南机电设计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苏日新,贵州航天所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技术顾问毛腊生以及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3人入围候选人名单。(后附候选人事迹)
根据统一部署,7月22日至8月5日,公众可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或登录投票专题网站(http://zmfdz.news.cn)及移动客户端“最美奋斗者”群众投票专题页面,查看候选人事迹,按提示参与投票。每名参与者对同一候选人限投一票,全程可分多次投票,最多可推荐200名候选人。
方法一:手机扫描二维码投票。
方法二:网页投票
登录投票网站页面http://zmfdz.news.cn,可右上角搜索你心仪的候选人姓名为其投票。例如:
①
②
③
④
⑤
群 众投票结束后,活动组委会将根据网友投票数,按照正式人选1.2倍比例,在综合考虑地域、行业、民族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240名左右“最美奋斗者”候选 人初选名单。再经过组委会评审组专家投票、部门审核、媒体公示等,最终评选出200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 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
了解一下钱学森、苏日新、毛腊生、尉凤英4位候选人的奋斗事迹。
钱学森简介:钱 学森,男,汉族,中共党员,浙江杭州人,1911年12月出生,1970年6月入伍,生前系原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的九大至十二大代表。他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 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 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博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947 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国 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这个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祖国的科学家,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钱学森在美国已经生活了10多年,又被誉为是“在美国处于领导地 位的第一位火箭专家”,金钱、地位、声誉都有了。可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 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他还对中国留学生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1955 年经过辗转周折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956年初向中共 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 任命为委员。
1956 年,他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此后长期担任我 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 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实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 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 奠基人和倡导人。
苏日新简介:苏 日新,女,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8月出生,广西南宁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贵州航天江南机电设计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作为贵州航天50余 年发展历程中第一位女性研究所所长,这朵绽放贵州三线的“航天玫瑰”,20余年追梦路上矢志报国,曾连续三年春节在靶场度过,甚至婚期一再推迟,几乎没有 接送过女儿,家里没有一张“全家福”……她将全部精力献给航天,始终奋战在航天科研的最前线。投身航天20年,带领团队先后攻克20多项装备研制关键技 术,参研型号三次以完整方阵亮相阅兵式。荣获国防科学技术奖等重要科技奖项10余项,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等省部级及以 上荣誉30余项。
毕业后执着于初心选择加入地处三线的贵州航天;
作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20年技术生涯从未偏离心中航线,参研型号产品三次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
肩负总体设计研究“领头雁”之责,带领团队先后攻克20多项预先研究课题,其中10多项重点预研攻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家重点型号武器系统中;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
贵州航天江南机电设计研究所所长苏日新,一位说话细声慢语而逻辑严密的女性科研工作者,在20余年的追梦途中,无时不在展现着航天人性格坚韧、技术过硬、能拼善搏的执着的“刚”。
执着初心的“倔姑娘”
1999年5月,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苏日新当时正在广西南宁铁路部门工作,一向温和的她却头一回发了“倔脾气”,做出人生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做一名科研工作者,为国防献力。
1999年8月,苏日新以高分考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现贵州航天)飞行器设计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2002年硕士毕业,苏日新执着于献身国防的初心,放弃经济更发达、条件更优越的城市,毅然选择留在贵州,留在了贵州航天。
从一个学习制导控制专业出身的小姑娘,到在雷达、导引头等领域亦有扎实功底和很强对话能力的研究所女所长;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荣获国防科学技术奖等重要科技奖项10余项,同步荣获集团公司、贵州省、国家级各种荣誉30多项。
曾经连续三年春节都是在靶场上度过,将自己婚期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迟,几乎没有接送过女儿上学放学,甚至连女儿发着高烧她都在单位加班,找遍家里居然没有一张“全家福”的照片……无数光环背后,执着的苏日新为她的这份“初心”,跋涉过了一条不为外人所知的艰途。
太“狠”的女总师
2018年夏,首都北京的酷暑为来自凉爽贵阳的某项目总体论证设计师团队增加了另一份考验。
苏 日新带领团队已经在北京闭关攻关月余,为了争取更多的项目,30多人同时挤在一个130平米的屋子里进行工作,同一天电量过载导致跳闸的情况出现了5次。 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北京35度的天气里,他们关闭屋内所有空调,汗水和项目建议书同时在那里诞生。在苏日新的带领下,整个团队完成了6个项目方组 织的答辩,提交了15个子项目的项目建议书,通过了某专业组6个项目建议书的答辩,为后续拓展新领域做足准备。
这样的“狠”,却是同事们一贯熟悉的:“苏日新的学习能力很强,一旦认准目标,就会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2012 年,苏日新担任所技改总师,正值所研发平台建设的关键时期。研发平台建设最核心的要素是资金,而材料的申报则是资金获批的重要环节。为赢得各级专家的认 可,苏日新拼时间花精力做足了功课。在临近正式答辩前的一个星期,她将200余页的材料看了又看,审了又审,每天晚上加班至三、四点,力求每一个数据、每 一项需求清晰具体。最终为她和她的团队赢得一个答辩结果为“优”的最高评价批复。
2014 年10月,贵州航天自主研发的某型号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干部职工无不欢欣鼓舞,士气大振。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该型号的技术负责人就是苏日新。在进场备战 的最后30天,苏日新通宵达旦反复排查每一个细节,反复斟酌每一个数据,哪怕是程序代码中的一个小小的变量,都要进行重复校对,确保准确无误,万无一失。
2016 年,苏日新扛起贵州航天预先研究项目论证工作的大旗,带领团队完成了63份项目建议书,其中30多份获得立项;2017年,她抓总负责的某项目经过三个多 月闭关论证,以优异成绩在竞标中胜出,改写贵州航天从未获得系统级型号某工程预研项目的历史,为贵州航天军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中的好大姐
在研究所年轻人的印象中,苏日新是严厉的。她的严厉不仅体现在对自己的严律,更体现在对年轻人的严格。
一次,一位年轻同志向她请教:“苏所,很多理论知识看不懂,感觉没有收获啊。”“一天看一点,每天看一点,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理解不了,一个月、两个月总会有收获的”。她如此传道解惑。
“苏所虽然严厉,可有时候她不像领导,更像大姐”。
每 个人都有两面性,苏日新也不例外。该严格的就严格,该包容的就包容,该帮助的就帮助。靶场靶试,如此紧张忙碌的日子,她能忙里偷闲关心年轻同志“水土服不 服,饮食习不习惯”;虽已是“6加1”、白加黑的工作节奏,但她宁可自己超负荷加班,也要留给年轻人锻炼身体、丰富生活的时间。
执着的人生没有终点
一个人如果能够将所从事的事业与某一远大目标紧密相连,并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使命,他就能从中感觉到生命的价值,这种价值就在于创造与奉献。
接受媒体采访时,苏日新常说:“研制出来的产品是不是最好的,能不能与外国的产品比拼,这是我们最期待的事情,也是我们航天人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所以,我们只能拼搏、拼搏、再拼搏……”
毛腊生简介:毛 腊生,男,汉族,1956年12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绥阳人,贵州航天所属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的技术顾问。省管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 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 “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荣登央视“大国工匠”颁奖台,成立有 “国家级毛腊生技能大师工作室”。40年 来,毛腊生先后主持完成了“无毒型砂”、超大型薄壁舱体实际运用等研制任务,10余项课题或项目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一生专注一事 铸就大国工匠
他用满腔热情去读懂冰冷的砂子,以匠心书写着航天工人的精彩篇章,用聪明才智铸造起强大国防的基石……他就是贵州航天风华公司的铸造工人毛腊生。
只 有初中学历的毛腊生,40年如一日的追求职业技能精细化、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属于他自己的“中国制造”,获得了“全国劳动模 范”、“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中国铸造大工匠”、“大国工匠”“首届贵州省金牌工人”等众多荣誉桂冠。
坚持学习是超越自我的唯一法宝
1977 年,毛腊生进入航天风华公司从事铸造生产工作。刚开始连工艺图纸都看不懂。为了学会操作技能,毛腊生成了小组老技师的“小跟班”,随身携带记事本,随时学 习随时记录,经常揣摩、虚心请教。他休息日泡在公司图书馆查阅资料,平时经常缠着车间技术员问问题,曾骑行近2公里以外只为找人请教相关技术问题……3年 下来,他掌握了铸造基本原理并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具备了独立生产较难铸件的能力。之后,他又以极大的毅力先后自学了铸造初级、中级理论知识,以及机械制 图、机械基础、合金熔炼等与铸造相关的知识,系统学习了高级铸造工理论知识,成为极少数同时拥有较高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技能的技术工人。
毛腊生家中的书桌上,几乎全是铸造的专业书;手机里,储存着国内外新型铸件图片或先进合金资料介绍……“坚持学习才是超越自己的唯一法宝。”毛腊生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时,深有感触地说。
置心一处攻坚克难是成功的关键
“困 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把困难踩在脚下时,我觉得自己的个子好像变高了!”谈到战胜困难的感受时,身高并不高的毛腊生笑着说。2006年,在单位与一高校 共同研发高温耐热镁合金舱体项目多次失败后,毛腊生主动请缨参战。“专家、教授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一个初中生能行吗?”有人质疑。“国内成功的例子不 多,别砸了自己‘大师’的牌子。”有人也善意劝他。毛腊生心无旁骛,带领项目组全力投入到紧张的攻坚克难中。加班加点查看产品缺陷、检查原定工艺、确定技 术要求、跟踪生产过程、计算具体数据……
那段时间,毛腊生的脑子中装满和该项目有关的问题。
一次,在生产现场吃晚饭时,当同事问他要不要添加米饭,他脱口而出的居然是“加!再加3块。不,是4块冷铁!”。
还有一次,他给女儿已经批改下发的试卷上签字,突然灵光一闪,找到了解决技术问题的答案,他顺手便在试卷的空白处画起了零件造型简图以及计算公式,把女儿差点急哭……
真 是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半个月的忙碌,毛腊生找到了技术问题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成功完成了该合金应用实际产品的研制任务,使公司跻身于国 内极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单位之例。“毛腊生个子不高,但在技术上真是‘高人’!”参与该项目研制、曾质疑过毛腊生的某大学教授,竖起大拇指由衷的称赞道。
40年来,毛腊生先后主持完成多种超大型薄壁舱体试制生产、耐高温镁合金实际运用等研制任务,成功解决某铝合金舱体“白裂纹”缺陷等多个难题,其中10余项课题或项目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他参与生产的系列型号导弹,先后四次亮相国家盛大阅兵仪式,接受党和国家的检阅。
一生坚守铸造航天事业辉煌
“苦、 脏、累”是铸造行业的“代名词”。毛腊生曾有机会离开铸造一线,一些企业多次向毛腊生伸出了“橄榄枝”,甚至有私营企业老板许诺:来我这里管技术,活一点 不累,工资还翻倍。但都被毛腊生婉言谢绝了。在铸造行业,导弹舱体属于大件,内部结构复杂,造型无法用机器替代,即便是在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国家,面对这样 的铸件,也只能手工操作。在这个过程中,配制砂子是至关重要的一道工序,它的质量最终决定铸件的成败。由于砂子本身质地疏松,对造型的精准度有很高的要 求,在造型的过程中,工人还要不停的移动。为了更灵活方便,工人都是蹲在地上作业。
毛 腊生刚接触这个工作的时候,蹲上20多分钟,腿就又酸又麻,为了练就这“蹲”的功夫,毛腊生吃饭的时候也蹲着,看书的时候也蹲着,到后来一天能蹲7、8个 小时,有时候加班甚至一天要蹲十几个小时……“第一次接触铸造就喜欢上了这个行当,能干一辈子,我心里很满足,砂子是有语言的,只要你读懂了它,它就像孩 子一样听话……” 平时不善言语的毛腊生,谈起铸造和砂子,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干这行已经39年了,和砂子打了一辈子交道,不管什么样的砂子,他抓一把就 知道好坏。毛腊生将他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给了徒弟们。他所带的10余名徒弟中,有2人成为了国家技师,6人成为了高级技能工人,就连徒弟的 徒弟,也已有多名成为了生产骨干,并利用“毛腊生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积极提升了整个班组的技能水平。

尉凤英简介:尉凤英,女,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6月出生,辽宁抚顺人,东北机器制造厂退休干部;第九、十届 中央委员和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毛主席的好工人,从1954年起连续10余年被评为沈阳市、辽宁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3次受到 毛主席的接见,多次受到邓小平、江泽民、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第二届、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作 为工人阶级的一员,作为在沈阳这块“共和国长子”的重工业城市成长起来的老工人、老劳模的尉凤英,还想方设法为第二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力所能及地做些工 作。特别是在总结和宣传第一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时的精神和传统方面,争取多做些工作,以此报答党和人民的关怀、培养和教育。
尉 凤英,1953年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成为一名学徒工,她逐渐对技术革新着了迷,从1953年到1965年,共搞成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 项。因此,尉凤英两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13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65年5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学习》,一名工人获 如此殊荣,在全国劳动模范中是不多见的。
1953年1月27日,当时只有20岁的尉凤英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当上了学徒工。头一天上班,她就对师傅说:“您分配我干啥都行,我有力气,不怕脏、不怕累!”
当时使用的车床,大多是老旧皮带车床,尉凤英每天天不亮就来到车间,挂皮带,给机床上油,为师傅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师傅操作时,她细心观察,不懂就问。入厂3个月,她就能独立操作了。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激战之时,东北机器制造厂作为一家大型军工企业,担负着很重的支前生产任务。尉凤英早来晚走,加班加点,但还不能保证完成任务。
一 次,为了抢进度,她加大了进刀量,只听“咔嚓”一声,刀折了,活儿废了,尉凤英难过地哭了。尉凤英想,只要减少“搬把”次数和实行产品和铝末自动分离就能 提高效率。她走路想、睡觉想,吃饭时一手端碗一手用筷子蘸着菜汤在饭桌上画图。受农村用簸箕簸黄豆和建筑工人用筛子筛沙子原理的启发,她做出了半自动搬把 和自动分料器模型。
白天她要照常生产,下班后就在车间做试验,困了、累了,就枕块砖头在车间睡一会儿。终于,半自动搬把和自动分料器搞成了,提高效率近一倍。这两项革新让她提前118天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尉凤英尝到了技术革新的甜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搞革新着了迷。
为研制自动送料机,她就跑到铁道附近蹲着观察,结果被机车喷出的雾气弄得一脸雾水;梳着头,她看到多齿的木梳就联想到车床的单刀切削,于是研制出四刀切削。
就是因为这种痴迷劲,一个靠在夜校学文化的技校毕业的女工,从1953年到1965年,共搞成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
她用434天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用120天时间又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1964年她被命名为工人工程师。
1955年9月28日下午3时,这是尉凤英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时刻。
这天,她见到了毛主席。谈起这段经历,尉凤英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这年,尉凤英参加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5月27日,大会通知,毛泽东主席要接见会议代表。
一听到这个消息,和许多代表一样,尉凤英激动地跳了起来。为了将自己打扮精神一点,她用牙缸装上热水,将裤子熨了好几遍。躺在床上也睡不着,盼天快亮。规定下午3点接见、2点出发,可代表们下午1点就全上了车,大家在车上唱啊、笑啊。
大会主持人将代表们按姓氏笔划排队,等候主席接见。“尉”字笔划较多,尉凤英排在最后一个。尉凤英说,当时我就埋怨自己,怎么姓这个姓啊!
尉凤英说,主席进来后,我就使劲拍手,拍得手都红了,还觉得拍得不够响。主席走到尉凤英面前,握着尉凤英的手,问她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的、干什么工作,尉凤英都一一作了回答。
毛主席亲切地对尉凤英说,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你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过去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穷孩子,现在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那是多大的幸福、多大的鼓励啊!
尉凤英先后受到毛主席13次接见。尉凤英说,每次接见都给她增添了无穷的力量,都是一次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毛主席对她的教导让她刻骨铭心。
在以后的几十年岁月里,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她始终告诫自己,要为毛主席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光。
她说,从1989年到现在,她已经作了600多场报告,听众达10万多人次。为此,尉凤英特意写了讲稿,题目叫《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是我一生不懈的追求》。她说,她也在不断学习新知识,将新体会充实到讲稿中。
2011年,夏志国拜尉凤英为师。也就是从那时起,师徒俩开始研制清扫路面垃圾的自吸车。
由 于经费有限,夏志国只能采用废弃的零部件试验,可第一代自吸车并不成功。年迈的尉凤英也跟着着急上火,她不顾路途遥远,多次跑到朝阳和徒弟一起研究。4年 间,经过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改进,夏志国和他的团队终于研制出新一代自吸车,并获得了国家专利。闻听喜讯,尉凤英喜极而泣。她打电话鼓 励徒弟说:“我在你的身上看到了创新精神,我要向你学习啊。”
徒弟们都很敬重师傅,把师傅当成亲人、母亲。尉凤英说,现在自己再像年轻时那么干也不现实,但她要将劳动模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传播给青年一代,让更多的人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努力为改革开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贡献。
|